十月沿背,丹桂飄香;南溪水靜,泥土芬芳。
10月28日至31日,省檔案館干部職工分兩批赴甘祖昌干部學院開展黨性教育培訓。學院坐落在開國將軍甘祖昌的故鄉—萍鄉市蓮花縣坊樓鎮沿背村,這里也是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感動中國”2013年度十大人物龔全珍老阿姨的第二故鄉。在兩天的培訓時間里,干部職工們通過訪談式、情景式、現場式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模式,走進甘祖昌將軍和龔全珍老阿姨,被他們崇高的信仰、樸素的理想、高尚的精神和優秀的品格深深打動。初心再一次喚起,黨性再一次錘煉,理想再一次堅定。
訪談教學觸靈魂
干部職工聆聽了訪談式黨課——薪火相傳 信念永恒《沿背紅色印記》,黨課由主持人對3位嘉賓進行互動訪談。大家從蓮花一枝槍紀念館原館長吳棟山口中,了解到蓮花一枝槍的歷史背景及由來、賀國慶烈士一家為保衛一支槍付出的犧牲代價和一枝槍發展起來的部隊即中國人民解放軍步兵第47集團軍的輝煌歷程。甘祖昌的外甥、坊樓鎮退休干部李昔林為大家講述了甘祖昌將軍當年為什么不當將軍執意回鄉當農民、回鄉后是如何帶領鄉親們改變家鄉面貌的故事。龔全珍老阿姨的外孫媳婦賀娟講述了龔老阿姨當年為什么追隨甘將軍回到沿背這個小山村、老阿姨回鄉后的經歷和在耄耋之年做的實事好事等等。三位嘉賓有的大半輩子都在研究和搜集“蓮花一支槍”的資料,有的是甘祖昌將軍和龔全珍老阿姨的親人,他們用真實而細致的事例、質樸而感人的語言講述甘將軍和龔阿姨的點點滴滴,讓大家感到英雄和模范并非遙不可及,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是在生活的瑣碎和矛盾中仍然堅守理想信念的高尚的人。
“反修”橋上微黨課
將軍故居溫誓詞
走進甘祖昌將軍故居,大家被部隊營房式的房屋格局所吸引,尤其是房屋中間明顯的磚縫分界線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從講解員口中得知,原來甘將軍回鄉時,按照規定,省里準備撥付一筆款項為他在蓮花縣城建一棟房子,但是被甘將軍婉言謝絕。當年恰逢豐收,沿背大隊糧倉不夠用,甘將軍就把自己建房屋的錢拿出來給大隊建倉庫,而自己的房屋只建了一部分,幾年之后才把另一部分建起來,兩部分房屋磚的顏色不同形成了明顯的分界線,這分界線就是甘將軍及家人無私奉獻、公而忘私矗立在群眾中心中的豐碑。干部職工被甘祖昌將軍大公無私的精神深深感動,黨員干部在故居前的議事坪上莊嚴面對黨旗宣誓,重溫了入黨誓詞,“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的余音在將軍故居前久久回響。
事跡展館尋足跡
干部職工參觀了甘祖昌龔全珍事跡展覽館,跟隨甘將軍和老阿姨的足跡,見證了將軍年輕時歷經的苦難、革命時期的艱辛以及回鄉后的艱苦奮斗。大家認識到,甘祖昌不當將軍當農民,固然有身體上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始終不忘當年參加革命時與同鄉戰友莊嚴約定的“讓鄉親們都過上好日子”的初心。一組數字讓大家看到了甘將軍是怎樣兌現自己的約定和初心的:每月工資330元,79%的工資用來修水利、建校舍、辦企業、扶貧濟困,建起了3座水庫、4座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梁、25公里長的渠道。這組數字昭示的是不忘初心,是古道熱腸,更是共產黨人一心為民的情懷熱望。
“并蒂蓮花”感人心
紅色教育題材采茶戲《并蒂蓮花》是甘祖昌干部學院最為吸引人的教學課程。劇目由沿背村30余名村民自排自演,演員中有70多歲的老農民,60多歲的泥水匠;有賢惠能干的家庭主婦,也有勤勞善良的個體戶。村民們以他們特有的淳樸,真實生動地再現了甘祖昌和龔全珍夫婦一段段艱辛的歷程、一個個感人的細節;他們樸實無華的臺詞、真情實感的流露,使干部職工們入情入境。尤其看到甘祖昌將軍堅決不多吃一片魚鱗、堅決不讓自己女兒占用工農兵學員指標,看到龔全珍老阿姨捐出畢生積蓄為村民治療白血病時,大家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同時,干部職工們也在對照反?。喝绻亲约?,能不能做到這一步?自己和英雄模范到底差距多遠?怎樣去學習和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
干部職工還瞻仰了劉仁堪烈士故居,聆聽了劉仁堪即使被割斷舌頭也要用腳指頭寫下“革命成功萬歲”的英勇事跡,大家為革命先烈“寧死不屈”的精神和“堅信革命必勝”的信念深深折服。
甘祖昌將軍說:“活著就要為黨和人民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復雜重要的工作就做簡單的工作,決不能無功受祿,決不能不勞而獲?!饼徣淅习⒁陶f:“我是一名老兵,已經沒有力氣去做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我只能傾我所有,盡我所能,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新長征路上永葆黨員本色,永不掉隊,勇立新功!”質樸而深刻的話語道出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這是一次見真見情的培訓,這是一次永遠難忘的學習。干部職工們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觸摸到的是泥土的芬芳,感受到的是農民的淳樸,烙印心頭的是干群之間的魚水情。大家感慨地說:“我們檔案干部一定會跟隨甘將軍和老阿姨的足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葆本色,以實際行動踐行好‘為黨管檔、為國守史、為民服務’的神圣職責!”
省檔案館機關黨委 陳依柳